来源:烟台日报 发表时间:2025-05-16 浏览次数:1
近几年,每到假期,研学游总是能引起多方讨论。有媒体曾做过一组调查报道,发现不少研学乱象。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去国外,好多研学团行程都很水,经常有孩子们“清一色坐在路边或草坪上玩手机游戏、刷视频”。这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研学游就是“割韭菜”“智商税”的感慨,甚至被批评为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“教育焦虑”营销。
这几年,研学游成为教育领域的新风口。政策鼓励、家长追捧、机构扎堆,市场迅速膨胀。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研学游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,未来几年仍将高速增长。然而,在这场“研学热”中,教育的初衷正在被“异化”,研学不再是开阔眼界的实践,而是沦为另一种形式的“打卡式学习”。
研学游的本意是让学生们走出课堂,在实践中学习。但现实中,许多研学项目被塞进了过多的“教育任务”:参观故宫要写文化对比报告,去科技馆要完成实验记录,甚至农家乐体验也要写成劳动教育心得。有的家长吐槽,孩子春游回来,作业比平时还多。
这种过度设计的研学,反映的正是当下教育的通病:任何活动都必须“可量化、可考核、可展示”。研学不再是自主探索的过程,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“作业生产线”。
法国思想家卢梭在《爱弥儿》中强调,真正的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节奏,而非用成人的标准去框定他们的体验。当研学变成“研习”,孩子们失去的不仅是游玩的快乐,更是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和主动探索的欲望。
研学市场的另一重“异化”,还在于它的“阶层化”趋势。普通学校的研学可能是本地博物馆一日游,而高端私立学校的行程则可能是欧洲古堡艺术考察、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实践等。
这种差异背后,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,以及家长对“教育投资”的内卷。研学不再仅仅是学习方式,更成为家庭经济实力的象征。当某些孩子的童年被包装成“国际视野”“精英素养”的展示品,而另一些孩子只能完成模板化的研学报告时,教育的公平性再次受到挑战。
研学游本该是教育的一种补充,而非课堂的延伸。芬兰的学校经常组织“森林日”,孩子们不需要写报告,而是在自然中自由探索;日本的修学旅行更注重集体生活和独立能力的培养,而非知识点的考核。这些案例提醒我们,教育的价值有时恰恰在于那些“无用”的体验:一次漫无目的的观察,一场纯粹出于兴趣的讨论,甚至只是阳光下的一次发呆。
要改变研学的“异化”现状,需要教育者、家长和社会共同松绑。学校要减少形式化任务,让孩子真正沉浸于体验,而非疲于完成作业。家长和孩子之间要避免研学攀比,警惕其成为另一种教育军备竞赛。全社会也要给“无用之学”留出空间,允许孩子不带功利目的的学习和玩耍。
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“高效的学习机器”,而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有感受力、有好奇心的人。当研学不再是一场必须交卷的考试,而是一次自由的探索时,它才能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。(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)